上一页 | 1 |
/1页
go

主题:特立独行VS随波逐流 《非正式会谈》解读“从众心理”

发表于2017-10-19

  今夏,《中国有嘻哈》的大热,让小众的“嘻哈文化”瞬间风靡全国。一时间,曾经特立独行的嘻哈曲风,已然成为大众“随波逐流”的全民时尚。然而,面对“小众文化大众化”的现象,一些“不走寻常路”的“小众癌”们也开始diss起那些“紧跟时代潮流”的“跟风狗”。



  本期《非正式会谈》中,面对着“跟风”大排长队就餐这一行为,尼日利亚代表钱多多就表达了赞美之情。他认为一家餐厅被众人追捧一定是存在着口感好、服务好或者有优惠这三大特点,所以这种“跟风从众”是有必要的。然而来自美国的罗狮杰和钟逸伦则立即否定了这一观点,钟逸伦更是当场指出这种行为就是“从众心理”,并直言,这样从众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好的。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,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,通俗讲就是"随大流"。澳大利亚代表贝乐泰同样反对太过“随大流”,“如果“随大流”变成了一种常态,人们就可能会慢慢丧失掉独立思考的能力。”



  一向都是“老好人”的秘书长陈铭,听完这些“小众癌”和“跟风狗”的辩论后,坦言自己是一个“体验主义者”,他既愿意选择特立独行地坚持自我,也想随波逐流地“胡乱跟风”。面对如此“中庸”的回答,副会长杨迪“咄咄逼人”地问道:“如果这是你人生中最后一餐呢?你会怎么选?”无可奈何的陈铭只好从概率上分析问题,最终仍选择了随大流“跟风”。而身为狮子座的会长大左则依然坚持自我,“都已经是人生最后一顿饭了,为什么还不做自己?”



  面对着节目组特意制造出的“从众心理逃生测试”,众代表又会给出怎样令人“啼笑皆非”的反应呢?是“黑人问号”地默默走掉,还是紧跟人群地迅速逃跑?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本周五(10月20日)晚21:20湖北卫视《非正式会谈》!

上一页 | 1 |
/1页
g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