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羅馬假期 V 無水不成羅馬~

发表于2005-04-22
古羅馬城市不同於希臘以神殿為主的建築方式,而是以提供市民活動的公共設施為它的主體,因此議事廣場(Foro)、大型浴場(Terme)、劇院(Teatro)等,幾乎成為典型的羅馬城市所必備的元素。然而還有另一帝國最不可或缺的命脈,它的存在與否,決定了羅馬的生死,那就是最著名的水道系統。



以圓拱築成的水道橋,由山區引來泉水,注滿古都的公共浴池、民家飲用的器皿、貴族庭園的噴泉...那「圓」,隨著帝國領地的擴張而延伸,也為後世帶來最雋永的啟發。



哈德連皇帝所蓋的萬神殿,沒有支撐柱的大圓頂,頂立千年之後,仍給予文藝復興時期不少偉大的藝術家最豐富的靈感。圓拱雖非羅馬人的發明,但卻隨著他們的大膽運用,而達到不朽的藝術地位。



凱撒與奧古斯都相繼征服埃及,尼羅河畔以黃金裝飾神殿的作法,結合羅馬貴族的馬賽克鑲嵌藝術,成為中古世紀最閃亮的拜占庭馬賽克。或許那是古都最黑暗的歲月,然而文藝復興的來臨,為了樹立教皇國的威望,教宗們闢建大道連接廣場與教堂,貴族並於兩側大肆興建華麗的宅邸,甚至過去異教味極濃的方尖碑都被搬來立於廣場X。



西斯多五世沿襲古羅馬都市建設,重新規劃水道系統,還於水道盡頭裝飾噴泉,紅衣主教與富商玩弄著奇巧水戲的莊園別墅…更華麗的羅馬一掃過去的晦暗,潺潺的水聲點活美輪美奐的巴洛克藝術,甚至隨著大師貝里尼帶到法國路易十四的宮廷,而成為歐洲各國競相仿效的模式。



今天羅馬的美依然是獨一無二的,圓形競技場、噴泉、廣場、教堂、大型宮殿到處林立,這是累積兩千多年的智慧,尤其是對「水」的運用,經過帝國、黑暗的中世紀、文藝復興、巴洛克的教皇國,到現在的義大利共和國的首都,因它的流動所造成景觀之多元與文化之深厚,仍教世人讚嘆不已。
上一页|1|
/1页